第一章殉国的公主(本章免费)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们 但凡上了点年纪的 大约都听过六十七年前发生在卫国王都里的一桩旧事。

那桩事原本是个什么模样 如今已没人说得清。但关于此事的每一段评书 不管过程如何 填充故事的因果始终如一。

因果说 卫国国君早些年得罪了陈国 四年后被陈国逮着一个机会 由陈世子苏誉挂帅亲征 直杀到卫国王城 一举大败卫国。软弱的卫王室选择臣服 卫国最小的公主叶蓁却抵死不从 盛装立在王都城墙上上斥国主、下斥三军 一番痛斥后对着王宫拜了三拜 飞身跳下百丈城墙以身殉国。

史官写史 将之称为一则传奇 更有后世帝王在史书旁御笔亲批 说卫公主叶蓁显出了卫国最后一点骨气 是烈女子。

六十七年 大晁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当年事隔得太远 百姓们遥想它 已如遥想一段传奇。而叶蓁公主的殉国之举虽感人至深 褪去神圣和风华后 却不如一段风月那样长久令人沉迷。就像在陈卫之战中 最能撩起世人兴致的 始终是她与陈世子苏誉的那段模糊纠葛 尽管谁也不知道那是不是真的。

大晃史书对苏叶二人的牵扯有所善墨 但着墨不多 只记了件小事 说陈世子苏誉在卫国朝堂上受降时 接过卫公呈上的传世玉玺 曾提问卫公道:“听闻贵国文昌公主乃当世第一的才女 琴棋书画无一不精 尤其画得一手好山水 卫公曾拿这枚传世玉玺与她做比 不知本宫今日有没有这个荣幸 能请得文昌公主为本宫画一幅扇面?”文昌公主正是以身殉国的叶蓁的封号 取文德昌盛之意。

史书上记载寥寥 当年的知情人在这六十七年的世情辗转中早已化为飞灰 这桩悲壮而传奇的旧事便也跟着尘光掩埋殆尽。民间虽有传说 也不过捞个影子 且不知真假。而倘若果真要仔细打点一番这个故事 却还得倒退回去 从六十七年前那个春天开始说起。

六十七年前那个春天 江北大早 连着半年 不曾蒙老天爷恩宠落下半滴雨。大晁诸侯国之一的卫国 虽建在端河之滨 也不过饱上百姓们一口水 地里靠天吃饭的庄稼们无水可饮 全被渴死。不过两季

▽本书作者唐七公子提醒您《华胥引(全两册)》最新章节在笔$趣阁全网首发无弹窗免费阅读f4g◓com▽(请来笔$趣阁$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大卫国便山河疮痍 饿殍遍地 光景惨淡至极。

卫国国君昏庸了大半辈子 被这趟天灾一激 头一回从脂粉堆里明白过来 赶紧下令各属地大开粮仓。赈济万民。国君虽在一夕之间变做圣明公侯 可长年累下的积弊一时半会儿没法根除 开仓放粮的令旨一道一道传下去 官仓开了。粮食放了 万石的粮食一层一层辗转 到了百姓跟前只剩一口薄粥。百姓们眼巴巴望着官府赏赐的这口粥 不想这口粥果然只得一口 只够见谷玄时不至空着肚皮。

眼看活路断了 百姓们只好就地取材 揭竿而起。出师必得有名 造反的百姓顾不得君民之道 只说 上天久不施雨 乃是因卫公无德 犯了天怒 要平息苍天的怒火 必得将无德的卫公赶下王座。

谣言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一路传至王都深处 深宫里的国君被这番大逆不道的言论砸得惴惴然 立时于朝堂上令诸臣子共商平反之策。众臣子深谙为官之道 三言两语耍几段花枪再道声我主英明 便算尽了各自的本分。

只有个新接替父辈衣钵的庶吉士做官做得不够火候 老实道:“都说雁回山清言宗里的惠一先生有大智慧 若能将先生请出山门 或可有兵不血刃的良策。”清言宗是卫国的国宗 为卫国祈福 护佑卫国的国运 这一代的宗主正是惠一。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华胥引(全两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唐七公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七公子并收藏华胥引(全两册)最新章节第二十五章 番外 ·棋子戏